文化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资讯 > 文化交流 >

保护稀有剧种 一个都不能少

山西省文化馆    2023-09-23    作者:山西省文化馆    浏览量:

 

   

 

山西素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美誉,山西戏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文化的一个响亮品牌。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历来对戏曲工作非常重视,宏观上,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实施山西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支持和指导戏曲工作;实践中,从不同侧重出发,举办各类戏曲展演活动,有以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为主的戏曲教学剧目展演、中青年戏曲演员展演等,有以推出新剧目为主的四大梆子调演、现代戏调演等,有以全面展现我省阶段性艺术成果的杏花奖评比展演、山西省艺术节等,以具体措施推动山西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  

 

2023年8月26日至31日,山西省首届稀有剧种展演在太原举办,6场展演,1场精粹剧目演出。这次“非常6十1”是山西戏曲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首先,此次展演肩负“保护稀有剧种,一个都不能少”的责任和使命,省委领导亲自安排部署,由省委宣传部指导,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山西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重视与期待。其次,31个稀有剧种全部亮相展演,享受稀有剧种公益性演出补贴的66个院团悉数参加,参演人数300余人,观演人数达5000余人次,是山西稀有剧种一次最大规模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对各地传承保护稀剧剧种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的全面检阅。第三,此次活动剧目演出和学术研讨相结合,收效良好。组委会特邀山西省稀有剧种5朵梅花奖演员、山西戏剧名家及资深学者组成强大的专家团队,对所有演出剧目进行指导提升,使参演团体演中有学,学有所得,艺有所进,增强其发展内力。第四,此次展演搭建起全省稀有剧种院团的交流平台,并同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沟通联系渠道,分享艺术成果和动态资讯,为稀有剧种院团互鉴学习和宣介推广奠定基础。  

 

各界亲力亲为展现现实担当

 

本次展演活动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省晋剧院、山西省京剧院、山西省艺术研究院、山西省戏剧促进会、山西省演出行业协会承办。参演单位既有国有院团,又有民营团体,还邀请了陕西眉户和内蒙古、河北二人台院团携精品剧目助兴演出。我省稀有剧种梅花奖获得者分场示范演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剧种名家、青年新秀以及荣获全省戏曲票友大赛的“名票”轮番登台、各展风采。演出内容丰富多样,演出剧目选段80多个,既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传统经典唱段,又有新创剧目的优秀选段。传统戏与现代戏交相辉映,老艺术家与戏曲新人同台演出,专业演员与业余票友现场竞芳,既展现了古老剧种的艺术生命力,也展现出稀有剧种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现实担当。  

 

展演的高质量完成,离不开富有远见的顶层设计和工作团队的高效协作。山西省文旅厅和相关承办单位组成展演工作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协调统一,有力保障展演顺利成功。展演期间,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刘永生专程到剧场为活动鼓劲加油。厅长王爱琴、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瑞、副厅长陈少卿多次到场观看演出,看望专家团队和演职人员,鼓励参演院团和同志们再接再厉,创排更多更好的作品。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正厅长级)张志仁、二级巡视员王艳芳、李培敏三位分管领导,全程参与,场场必在。他们不仅坐阵演出,还参加每场演出的彩排及演出后连夜召开的专家研讨会,认真听取专家们的点评意见,倾听来自基层院团的心声。  

 

稀有剧种展演参加的剧种小众,剧目繁多,民营团体又居多数,为保障省级活动的高水准,需要在策划方案上有高招,在演出质量上严要求。张志仁担纲总策划,在确定展演方案中,强化专家团队的指导作用,求真务实,要求对每个剧目进行三评,先从申报的视频入手,再到走台联排时现场指导,最后是演出结束座谈研讨,着力提高剧目的艺术水平;同时力主将山西的展演外延到周边省区,邀请和山西有同根同源剧种的外省院团来并参与,加强山西、河北、陕西、内蒙古四省区文化交流,扩大展演外围影响力。他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所有参演人员特别强调,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艺术良知,在省厅举办的舞台上演出,绝对不允许对口型假唱,7场300余人的演出,上至80多岁的老艺术家,下至8岁戏迷小票友,都坚守红线,无一违例。  

 

三晋大地稀有剧种源远流长

 

山西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戏曲文物遗存。大量金元时期的戏曲砖雕、戏俑、戏曲壁画、戏楼模型,以及拥有全国仅存的十二座金元时期古戏台,其中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为最早的金代戏台,说明山西曾经是金元杂剧的重要活动中心;明清两代,山西戏曲更是风华正茂。在元杂剧的持续演进中,昆腔、弋阳腔、青阳腔流入山西,占有一席之地;山西本土的祭祀仪式赛戏、锣鼓杂戏、队戏也遍布各地,各种艺术形式交融互撞,明末清初促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带梆子戏的生成。随着梆子戏的流传,地方戏纷纷兴起,山西境内大大小小各具艺术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大多形成于此。一个显著的见证,就是明清两代是山西戏台建筑的高潮期,几乎村村有戏台,庙庙有戏台,至今山西境内还矗立着明清时期的古戏台2000余座。可以说,在中国戏曲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山西不仅没有缺席,而且还占有重要地位。  

 

再看今天,山西现存38个剧种,数量位居全国各省之首,其中31个稀有剧种,它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于山西各个区域,在本次展演中,向省城观众一一呈现。  

 

最多的当数秧歌剧种,有襄武秧歌、壶关秧歌、繁峙大秧歌、广灵大秧歌、朔县大秧歌、太原秧歌、祁太秧歌、汾孝秧歌、沁源秧歌等9种秧歌。这些秧歌剧种大都从民间社火活动中发展而来,初期为地摊演出,即兴编词,演唱一些应时应景的喜庆祝贺唱段,逐渐受当地民间艺术特别是梆子戏的影响,在演出剧目、音乐曲调、伴奏乐器和表演形式等方面逐渐丰富,成长为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剧种。虽同为秧歌,但因成长地域不同,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因而具有各不相同的语言风格和音乐风格。地处晋北的广灵大秧歌、朔县大秧歌、繁峙大秧歌和晋东南的襄武秧歌受梆子腔剧种影响较大,以板腔和小曲为主;处于晋中一带的太原秧歌、祁太秧歌和晋东南地区的沁源秧歌,则以民歌小调为主;汾孝秧歌、壶关秧歌早期以干板为主,后逐渐丰富了音乐旋律。  

 

在数量上仅次于秧歌剧种的是道情戏,有晋北道情(包括右玉道情、神池道情等流派)、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河东道情,它们均由道教说唱演变而来。早期演出的均为宣扬道教思想、修贤劝善、反映道家生活的剧目,后来才有了反映民间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剧目。渔鼓、简板是道情的特色乐器,用以简单的击节伴奏。晋北、晋西、晋南的道情戏分别从北路梆子、晋剧、蒲剧等梆子剧种中吸收借鉴了一些演出剧目和音乐元素,因而带有不同的地域色彩。  

 

曾经活跃于祭神赛社活动中古老的戏曲剧种——山西赛戏、锣鼓杂戏,是山西戏曲百花园中的一个独特存在,有着“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这些剧种唱腔独特,不是传统意义上婉转曲折的唱腔旋律,而是以吟诵为主,旋律简单古朴,伴奏仅有打击乐而无弦乐,至今仍保持着原始古朴的演出形式。  

 

左权小花戏、河曲二人台、凤台小戏是一类以载歌载舞表演见长的地方小戏。它们的音乐唱腔均属联曲体,曲调委婉动情,演唱节奏明快,表演形式活泼,常以扇子、手绢为道具,配以独特的身段舞步和扇法,具有以歌传情,以舞传神,以戏引人的艺术特色。  

 

还有一类由皮影戏、木偶剧发展演变而来的剧种,如孝义碗碗腔、孝义皮腔、曲沃碗碗腔和河东线腔。这些剧种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保留皮影戏、木偶剧曲调唱腔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晋剧、蒲剧的程式表演和音乐元素,改由真人登台演出,从而形成独特的地方剧种。  

 

晋南眉户、上党落子、灵丘罗罗腔、晋中弦腔、芮城扬高戏并非土生土长的本地剧种,他们由周边省份传入,早已在山西落地生根,从传入伊始逐步融入当地民情风俗、语言习惯、民间艺术等地方文化元素,演化成具有浓郁山西地域色彩的民间戏曲。  

 

起源于山西应县的耍孩儿剧种,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被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唱腔采用后嗓发声,独一无二,深受大同、朔州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等地人民群众喜爱。展演中有7个团体表演耍孩儿剧目,充分证明这一古老剧种强劲的生命力。  

 

此外,还有本地土生土长、以喜乐为主调的浮山乐乐腔,因音调高亢、唱腔粗犷而得名的平陆高调,以脚踩高跷、身挂竹马为表演形式的高跷竹马戏等剧种参演,形式不同,各具特色。  

 

这些名目繁多、风格各异的戏曲剧种,是山西这一方黄河水、黄土坡养育出的艺术样式,是山西戏曲资源丰厚、戏曲文化多彩的生动见证。它们在山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长,不仅创造出各自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演技艺,更积累了丰富的剧种代表性演出剧目,是山西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山西各地民风民俗、方言音韵、声腔曲调和艺术审美,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艺术特色鲜明,表现形态各异,唱腔优美动听,演出剧目既有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生产生活情趣等内容,又有帝王将相、历史事件、严肃深沉的内容;既可以贴近生活,诙谐幽默;又可以以史论今,纵横捭阖。它们以丰富的人民性、独特的地域性和极高的审美性,为山西戏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流淌在三晋大地的文化血脉,成就了山西戏曲诸腔杂陈、百花争妍的璀璨局面。  

 

精品剧目流光溢彩风韵悠长

 

参加演出的80多个剧目选段中,有一批优秀剧目受到观众好评,被专家高度肯定。  

 

经过三代艺术家精心打磨的耍孩儿剧目《猪八戒背媳妇》,舞蹈编排巧妙,歌舞并重,流畅和谐,表演诙谐幽默,唱念俱佳,人物表现栩栩如生,艺术性、观赏性兼具,被专家树为我省稀有剧种院团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最为成功的范本之一,建议其他院团参考学习。创排于上世纪40年代的襄武秧歌《小二黑结婚》,剧目二度创作尤为成功,人物形体设计、标志性动作与人物性格贴切,演员表演轻松自然,满台生辉,散发着浓郁的“山药蛋派”乡土气息,被观众评为本次展演最为出彩的剧目之一。晋南眉户《一颗红心》是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现代戏剧目,曾经风靡一时,此次展演中的二位演员角色把握准确,道白、表演生活化,节奏明快,唱腔在保持传统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使人看到眉户剧传承发展的希望所在。祁太秧歌的看家戏《偷南瓜》,剧情简单流畅,浓浓的民间烟火气引人入胜。两位演员唱功扎实,唱腔快而不乱,旋律优美,口齿清晰,将祁太秧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生活情趣的小戏《小二姐梦梦》,讲述了正值青春的小二姐思虑自己未定的婚事,夜晚梦到媒婆上门说亲,声势浩荡的迎亲花轿来到家门口,小二姐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与羞涩,忽然从梦中醒来,不无遗憾,原来是一场美梦的故事。本次展演多剧种演绎了这个小戏,其中尤以沁源秧歌最为突出,它借鉴了高甲戏和豫剧的程式化表现形式,导演手法新颖有创意,唱腔婉转动听有特色,舞台表演丰富,极具观赏性。朔县大秧歌《泥窑》地方特色浓郁,两位演员表演生动、自如,既富有生活化又具有艺术美感,属传统经典片段的成熟展示。河曲二人台的经典剧目《压糕面》,演员表演诙谐幽默,自然到位,生活化的内容与河曲方言结合贴切,是一出表现老百姓生活情感的小喜剧。孝义皮腔《状元与乞丐》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移植剧目,演员表演到位,演唱的“吹腔”极具皮腔的特殊韵味,舞美设计与剧情相吻合,开头结尾在形体设计中运用了皮影表演的元素,新颖别致。河东线腔《七斤三两》是本世纪初创作的剧目,曾经在“山西省小戏、小品、小剧种调演”中荣获最佳剧目奖、编剧、表演、音乐设计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富有哲理,弘扬人间真情、孝道文化,鞭挞虐待老人的丑恶行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本次展演涌现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时代新风的剧目,令观众耳目一新。沁源秧歌《幸福新生活》通过歌舞、伴唱形式,轻松活泼地讲述了老百姓移风易俗的故事;河东道情《幸福社区绽新容》,以鲜明的剧种特色,奏唱和表演结合,聚焦社会养老问题,题材真实,贴近生活;凤台小戏《县长遛牛》以鲜活生动的舞台呈现,赞颂了为民办事、急民所难的为官之道;临县道情《吕梁护工》叙说了一个吕梁山小护工与老军人一家深情厚义的感人故事;晋南眉户《焦裕禄》歌颂了焦裕禄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汾孝秧歌《小村新风》表现干部秉公办事,勤政为民的良好作风;汾孝秧歌《特殊庆典》剧情设计巧妙、曲折,体现了一位老军人的正直品格;晋北道情《右玉精神赞》用右玉道情的形式,唱舞结合歌颂右玉精神;朔县大秧歌《草棚记》讲述尊老孝亲、家风传承的故事;洪洞道情《枣园梦》、耍孩儿《低保》都是落脚基层,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鱼水情怀纳入创作视野等等。  

 

这些剧目有的比较成熟,有的尚有不足,还需要继续精雕细琢,但从中可以看到,这些稀有剧种的院团没有沉囿于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框架中,他们紧跟时代步伐,不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关照现实,为时代讴歌,为人民抒怀的艺术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敬佩和赞扬。  

 

四省区联动助兴演出放异彩

 

晋南眉户发源于陕西眉户;二人台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在眉户和二人台剧种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四省区有许多交错互融的地方。2023年8月中旬,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四省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在河北省康保县主办了“二人台艺术周”,十几支不同地域的艺术团体同台竞技,各展特长。为进一步加强省区间艺术交流,本次展演特邀陕西戏曲研究院的眉户《十二把镰刀》选段、河北省康保县二人台剧团的《喜挂红灯》,内蒙古二人台剧院的小戏《顶灯》三个剧目来并参加展演,并戏称为“引狼入晋”,为同剧种的山西剧团创造同外界学习互鉴的平台和机会。三个外省区团体的精彩表演,在获得观众热烈喝彩的同时,被同行充分肯定,促使山西的院团从中找差距、补短板,寻求艺术发展新思路。  

 

展演的舞台不仅属于专业的演员,刚刚在山西省戏曲票友大赛上获奖的大小票友也参与其中。运城市票友袁立霞以一段声情并茂的眉户剧《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唱段,让观众难分专业和业余。长治市潞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儿戏曲班的4位小票友在上党落子《文王访贤》《穆桂英挂帅》的唱段中,稚嫩的童声和可爱的表演感染了观众,让我们看到了戏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  

 

山西稀有剧种3位梅花奖演员以及同为梅花奖演员的专家组代表贾菊兰登台献演,成为每场晚会的压轴节目。闫慧芳带来眉户剧《祥林嫂》选段、郭明娥全副行头出演上党落子《穆桂英挂帅》选段,潘国良演出眉户剧《父亲》选段、张建琴演唱孝义碗碗腔《红云岗》选段,贾菊兰代表专家组演唱了蒲剧《打金枝》选段,他们扎实的唱功,精湛的演技让观众领略了梅花奖演员的大家风范。  

 

展演活动以耍孩儿和北路梆子戏歌《千古一塔》开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北路梆子名家张彩平带领大同、应县两地三团的骨干演员倾情演唱,用一曲戏歌颂赞应县木塔。本次稀有剧种展演是山西省戏剧界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得到了全省艺术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展演尾声,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晋剧皇后、已84岁高龄的王爱爱老师带领5朵梅花奖演员成凤英、陈素琴、苗洁、孔向东、贾菊兰以及一级演员刘建平、王春海联合演唱四大梆子戏歌《表里山河》,祝贺展演圆满成功。首尾两首戏歌交相呼应,以文塑旅、以情抒志,展现了壮丽辉煌的表里山河无穷魅力,展示了千年璀璨的晋风晋韵的强劲生命力,更抒发出新时代三晋儿女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决心。  

 

省内戏剧界资深专家把脉问诊

 

本次展演不评分、不设奖,但对于每个参演团体来讲,比获奖更重要的是,获得一次同省内戏剧界资深专家面对面座谈研讨的机会。强大的20人专家团队,按日程分组负责,演出前审核剧目、走台中现场指导、演出后及时点评,为所有参演剧目把脉问诊,指导提高。专家从剧本、表演、音乐、舞美、道具、服装、灯光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张智、郭明娥、张彩平、苗洁、贾菊兰等艺术家亲自上台示范指导,现场纠正,在细节上较真,极大地提升了参演剧目的舞台呈现水准,演员们受益颇多。  

 

本次展演,专家最为担心、呼声最高的是稀有剧种和大剧种的趋同化问题。因稀有剧种音乐质朴简单、表现手段不够丰富,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向流行在当地的梆子戏和其他民间艺术学习借鉴的同时,逐渐失去一些本剧种的艺术特色。稀有剧种最重要的是其艺术特色,失去特色,也就失去剧种本质,所以稀有剧种演出院团在今后的发展中,首先要守正,坚守本剧种最独特的艺术风格,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同流不同化,融汇其他艺术为我所用,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  

 

除此之外,还发现稀有剧种院团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传承人员青黄不接。稀有剧种演出者多为50岁以上人员,年轻人因行业艰苦、学习周期长、收入低且不稳定等原因,不愿意学习和从事戏曲艺术,人才传承断层情况严重。二是日常的剧目质量有待提高。展演前第一次集中审核各院团提交的视频,有三分之一以未能通过,被要求重新申报;二次审核时,依然有7个作品被退回,被要求第三次申报。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老艺人年龄较大,记忆力衰退,导致有些传统剧目失传,有些传统剧目和人民生活脱节,不适合时代要求,需要挖掘和改编。另一方面,由于人才流失、剧本缺乏、经费短缺、创作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新创剧目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同时,一些民营院团演员兼职演出,艺术水平参差不齐,演出质量有待提升。三是剧团经费严重不足。稀有剧种院团多以村落庙会演出为主,场次不多,收入不多,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演职人员工资和日常开支,用于设备更新、业务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极少。大部分剧团条件艰苦,缺乏专业的排练配套设施,甚至没有合适的办公排练场地。四是传承土壤亟待修复。戏曲曾经是社会主流文艺,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特别是人文环境的变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戏曲从传统形式到原有内容都不适应时代的地方,如节奏缓慢、唱词难懂,主题内容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加之,戏曲文化教育不足,年轻人不懂得如何欣赏戏曲,因为“看不懂”所以“不想看”,稀有剧种更是游离于现代文化生态之外。  

 

梨园迎春传承发展未来可期

 

这些稀有剧种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珍贵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山西人的文化骄傲。稀有剧种院团是最接近基层群众的文化宣传力量,他们足迹遍布村镇乡野,深入一线传达着中华民族家国文化、孝道文化、仁爱文化、忠勇诚信文化等传统价值观,传达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他们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对稀有剧种的保护支持,对稀有剧种院团的关心和爱护,就是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这次展演,让我们更加坚定稀有剧种传承发展未来可期的信念。  

 

许多过去是由农村业余自乐班演出的稀有剧种,都由当地的专业剧团承担了剧种的传承责任。如锣鼓杂戏,自形成以来一直是当地农民参与演出,从未成立过专业剧团。随着老艺人慢慢减少,社会发展带来剧种生态环境的改变,锣鼓杂戏不仅多年几无发展,极度萎缩,后继无人,濒临消亡。近几年,当地政府为对其实施抢救性保护,将其归入临猗县眉户剧团,培养专业演员学习锣鼓杂戏,承担保护责任。此外还有山西赛戏、平陆高调、晋中弦腔、凤台小戏等剧种,都已融入当地专业剧团,一团两剧种或多剧种,由专业剧团承担保护传承的重任。稀有剧种由业余向专业化发展,艺术水准得到很大提高,也解决了无人传承的燃眉之急,这对于保护某些濒危的稀有剧种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稀有剧种传承保护工作,文化主管部门始终牢记使命,勇担责任,通过繁荣精品创作、举办节庆展演、开展惠民演出、加强非遗保护、加大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举措,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动我省地方戏曲艺术持续繁荣发展,让全省的戏曲剧种活起来、传下去,一个也不能少。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结合文化和旅游部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扶持办法,每年统筹2200万元,按照每场补助5000元的标准,购买全省31个稀有剧种的公益性演出服务,扶持力度之大居全国前列。首届稀有剧种展演之后,省文旅厅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稀有剧种的调研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加大人才培训和学术研究力度,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优化扶持办法,并定期举办全省稀有剧种展演,以展演促发展,以活动促繁荣,不断提高稀有剧种的生存力、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近日发布《关于实施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的通知》中提到,文化和旅游部将于2023年至2025年实施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将组织复排300个左右折子戏,这对于戏剧百花园中的稀有剧种,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春风扑面,美景在前,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稀有剧种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戏曲工作者要紧紧抓住机遇,踔力奋发,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投入到戏曲文化事业发展中,撸起袖子加油干,未来一定可期。(于小军 张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