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山西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旅山西 > 畅游山西 >

晋商文化的精髓

山西省文化馆    2021-10-06    作者:山西省文化馆    浏览量: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信被看作"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可以"去食",而不可以无信。到了21世纪的今天,虽然世事更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看重诚信的精神仍然延续不断。而诚信,正是晋商文化的精髓和最宝贵的财富。

  明清时期,晋商几乎独占全国金融资本并称雄全国商业资本,开创了晋商的鼎盛时期,而且执全国商业牛耳达三四百年,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最灿烂的一页。晋商的事业如日中天,贸易活动享誉京师、连通四海、远涉国外,在全国近百个大中城市设有商号400多个,大量的财富涌入晋中,“山西太谷县孙姓,富约两千余万,曹姓、贾姓富各四五百万,平遥县之侯姓,介休县之张姓,富各三四百万……介休县百万之家以十计,祁县百万之家以数十计。”而晋商之所以能纵横商海,业绩辉煌的根本,就是他们能够坚持“诚信无欺、信誉第一”的商业道德。

  现代信用制度是建立在一套成熟而完善的金融法规基础上的,但在过去的中国农业社会中,人的营商行为并没有系统的法律规范约束,晋商在进行商业活动时,认为诚信不欺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而把商业信誉看得高于一切是尤为难能可贵的。他们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将做人的道理应用于买卖生意上,特别是将“诚实守信”的观念融入商业活动中,以诚实为本,坚持质量第一,维护自己的信誉,不弄虚作假。是先做人,后经商。以信用为上,取信于人,宁愿赔钱也不做玷污招牌的买卖。他们认为经商虽以营利为目的,但凡事又以道德信义为标准,经商活动属于“陶朱事业”,须以“管鲍之风”为榜样。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方行研究员认为,“清朝的一些经济学家,一些官员,对于晋商的诚信是有很高的评价的。好比道光年间许梅曾经讲过,他说,‘千金纸票,予金而兑金,并且交银于此,取银于彼,从无坑骗。’到了咸丰年间,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就讲过,他说,‘各省银号汇兑银两,银钱累万,竟以一纸为凭者,信也。’”经历时光的检验,诚信成为了晋商最鲜明而历久不衰的招牌。

  晋商“诚通四海,信达天下”的精神,首先表现在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尤其重视商品的质量,尽力在每一次的买卖中都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晋商的商业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其中不乏珍稀物品的买卖,在这些价高利大的买卖中,晋商更是能坚持自己的信条。如以制炼龟龄集和定坤丹而享誉海内外的太谷广升远药店,进货绝不进次品。人参必须是高丽参或老山参,鹿茸必须是黄毛茸或青茸,严格保证质量,确保商业信誉,以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发现货质低劣,宁肯赔钱,也决不抛售。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复字号将伙计掺假的胡麻油降价作为灯油出售,并处分了责任人这一情节在历史上实有其事。这样做商号虽蒙受了损失,但信誉更为昭著。这在晋商中叫“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他们认为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是互惠互利,互相依存的。只取不予,贪图暴利,坑害顾客,虽然能给自己带来一时的利益,但却毁坏了长期合作的基石,反之,虽然商号暂时蒙受一些损失,但却赢得了信誉,近悦远来,商业越发繁盛。

  晋商的诚信精神,还表现在他们重信守约、有诺必践。经商过程中,商号之间资金经常相互“拆借”,叫做“相与”,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借贷款项。他们对待“相与”极其慎重,经过了解,认为对方重信守约,才与之银钱来往。既经来往,就是对方中途发生变故,明知无利可图,也不中途绝交。万一对方倒闭,成了呆账,也就听之任之,当作教训。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利是商家之血,信为商家之命。 如榆次常氏天亨玉商号,该号掌柜王盛林在财东将要破产时,曾向其“相与”的大盛魁商号借银三四万两,并且让财东把天亨玉的资本全部抽走,天亨玉在无资金的状况下全靠借贷维持,仅将字号改名为天亨永,照常营业,未发生倒账,全凭着王盛林掌柜的人格信用。1929年大盛魁商号发生危机时,王盛林认为该号受过大盛魁“相与”的帮助,不能过河拆桥,不顾一些人的反对,仍然设法从经济上、业务上支持大盛魁,帮它渡过难关。

  晋商在为人处事上,也表现出诚信忠厚的美德。孟县商人张静轩说:“(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含忍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洪洞人王谦光经营山东盐时,不少商人“率辄心计,尚诈伪,由是术辄倍息,独君异其趣,……人咸谓君长者,多倚为重”,后“累致万金”。电视剧里乔致庸在高粱霸盘中赢了达盛昌,并不乘胜追击,置对手以死地,而是以德报怨,情愿回收10万两银子的高粱,解了对手的燃眉之急。他的理由是,山西商人不应该搞窝里斗,应该抱成团,以和为贵。一家有难,大家帮衬,不以邻为壑,落井下石。实际生活中,乔致庸不仅团结了大批客商,尤其对经营不善的商家更为宽容,对那些亏了本无法还债者,对方拿什么抵债都不计较,还不了也不逼迫,从未因债务纠纷打经济官司,以德服人,树立了自己在客户心中的良好形象。

  晋商的诚信,也表现在他们从来不发不义之财上。如祁县大德通票号存款户以山西本省最多,放款却多在外省。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后,晋钞大幅度贬值,约25元晋钞才能兑换1元新币。当时大德通如果对存款户以晋钞付出,票号可以趁晋钞贬值之机发一笔横财。可是大德通票号没有这样做,并且不惜动用历年公积金,不让存款户吃晋钞贬值之亏,使票号信誉益著。

  晋商所开办的“日升昌”,是中国第一家票号。以票号而言,最讲“信用”二字,存放、汇兑、提现,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在一个“信”字上,稍有差池,信誉不保的话,也就不用再说盈利之类。票号是晋商的商业活动中极为独特也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一纸汇票千里传,万两银子立刻取。在当时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没有一种内在的商业精神的支撑,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和高度。而晋商的票号,在中国独领风骚上百年,其中也正是体现了一个“诚”字。在票号内部,每个入号学徒的小伙计,都要经过长达数年的观察和训练,这种训练从日升昌创办之初就开始了,在此后一百年时间里,作为票号最珍贵的传统,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民国初年,山西票号的最后一代大掌柜,曾用这样一段话概括了这种职业训练:“票号以道德信义树立营业之声誉,故遴选职员,培养学徒非常慎重,人心险于山川,故用人之法非实验就无以知其究竟。远则易欺,远使以观其忠;近则易狎,近使以观其敬;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卒则难办,卒使以观其智;急则易夹,急使以观其信;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庚子之变,京津局势一片混乱,而晋商处乱不惊,正常开展兑换业务,甚至当客户无甚凭证时,仍然坚持以信为本,解人燃眉之急。 蔚丰厚执事李宏龄在《同舟忠告》中说“自庚子之变回京后,独我西号声价大增,京中各行推重。即如官场大员无不敬服,甚至深宫之中亦知西号之诚信相符,不欺不昧,此诚为商务之大局。”他在《山西票商成败记》序中说:“至是之后,信用益彰,即洋行售货,首推票号银券最足可信,分庄遍天通国,名誉著于全球。”

  更加令人信服的是,即使有的票号濒临倒闭,也仍然坚持信誉第一的精神。如驰名中外的平遥日升昌票号,在金融界活跃90年后,于1914年倒闭。当时《大公报》曾有人撰文分析其倒闭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日升昌当革命时,欠外数目约五百万,欠内之数七八百万,出入相抵,有盈无绌。然欠内之数目,成本已付诸东流,遑论利息。欠外之款项,该号为支持门面,维持信用起见,三年之中均未停利。”票号衰落有政治的历史的原因,但票号已频临倒闭,仍为维持信用而三年不停利,可见“信誉”二字在晋商心中的地位是高于一切的。

  诚信是晋商对现代民法原则的超前把握和生动实践,晋商以诚实守信为商业精神,以雄厚资本为物质基础,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商业辉煌。他们的经验证明,信誉是企业的生命。无论在何种买卖活动中,诚信都是必不可少的。历史更迭中虽然晋商的业绩大多已烟消云散,但其“信达天下,诚通四海”的文化精髓将永远熠熠生光。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也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启示作用,信用社会的最终建立正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